星期四

七十年代出生者的尴尬

一 理想篇
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,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。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小时侯见得最多听得最多的,莫过于共产主义,莫过于按需分配。来自老师的言传身教,来自父母的耳闻目染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树立了崇高而远大的理想。赖宁、张海迪是他们的榜样,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”、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是他们的座右铭。走出校门之后,本拟轰轰烈烈的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番,孰知后来却发现,“我们将长时期的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”(这辈子恐怕是无法共产了),“按需分配并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而是教书匠需要粉笔课本就有粉笔课本,种田的需要耕牛锄头就有耕牛锄头”(某高校一邓小平理论教师阐述“按需分配”)
于是乎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步入现实生活时,他们的理想就象一颗肥皂泡,扑的一声就已经烟消云散。

二 时代篇
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是处在“夹缝年代”中的一群。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读过金庸、古龙、三毛、席幕蓉、汪国真,看国《九色鹿》、《大闹天宫》、《哪吒闹海》、《尼斯骑鹅旅行记》,学过BASIC和DOS……因此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会象前三十年出生的人那样,在写情书时也要“致以革命的敬礼”,在前三十年出生的人的眼里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“叛逆的一代”,是“新一代”!
然而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正是最后一拨儿用过粮票、布票、油票,拎着瓶子打过酱油,自己生火烤地瓜,集烟纸,拿报纸做风筝的人;也正是最后一拨儿和泥巴、过家家、弹弹丸、拍画片,背着军用水壶揣茶叶蛋春游的人;更是最后一拨儿过六一儿童节还必须穿白衬衫、蓝长裤、白球鞋,学校开会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“没有花香,没有树高”的人……因此,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眼里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又和前二十年出生的人一样,统统是时代的落伍者。

三 学历篇
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少有文盲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中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。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最爱把大学生称为“天之骄子”。
然而好不容易在千军万马中杀开一条血路过了独木桥,还没来得及尝出“天之骄子”的滋味,此时硕士博士MBA却已经铺天盖地。对于前三十年出生的人而言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学历是合格的;对于后十年出生的人而言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学历却远不够达标。
于是乎,在八十年代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的时候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又不得不着手另一项工作——深造。

四 个性篇
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个个都是计划经济模子里刻出来的印,谁的作文中都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,谁都学过女排的精神并在日记本里写过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”,谁都有过对异性明明有好感却故做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下“三八线”……
走出校门之后,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才发现,自己缺少的不是理想不是文化不是胆略也不是能力,而是早已象灰尘一样在空气里张扬的个性!

五 尴尬篇

七十年代出生的人,不能象前三十年出生的人那样倚老卖老,也不能象后十年出生的人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,处在这样一个“夹缝年代”之中,他们最是尴尬:
搞创作的,用多了圆珠笔吸水墨笔,触着键盘时总有点手指发僵;搞研究的,吃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,遇到新思想新概念脑子总转不过弯来;搞教学的,继承了老一辈的方法经验,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总有些力不从心;搞企业的,学多了计划经济国家调控,新手上任总有些手足无措……

悲乎,七十年代出生者!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